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从现象找原因:职业卫生检测仪“读数不准”的故障排查思路

从现象找原因:职业卫生检测仪“读数不准”的故障排查思路

更新时间:2025-10-11      点击次数:9
  在职业卫生监测场景中,职业卫生检测仪是评估工作场所化学毒物、粉尘等危害因素浓度的“眼睛”。当仪器出现“读数不准”现象时,不仅会影响企业对职业病风险的判断,更可能威胁劳动者的健康安全。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现象出发,通过系统性排查定位根源。
 
  ​​第一步:确认“不准”的具体表现​​
 
  “读数不准”可能是数值偏高、偏低或波动异常,需先明确故障特征。例如,若检测苯系物的仪器长期显示浓度为0(实际环境存在低浓度暴露),可能是灵敏度失效;若读数忽高忽低(如甲醛检测值在0.5-2.0mg/m³间跳动,而实际浓度应稳定在0.8mg/m³左右),则可能是信号干扰或传感器漂移。同时,需记录故障发生的具体环境(如高温高湿车间、强电磁干扰区域)及伴随现象(如报警频繁、屏幕花屏),这些细节能为后续排查提供线索。
 
  ​​第二步:排除外部干扰因素​​
 
  职业卫生检测仪的准确性易受环境条件影响。首先是环境温湿度——多数光学类检测仪(如红外式粉尘仪)在超出5-40℃或湿度>85%RH时,光学元件可能结露或灵敏度下降;其次是交叉干扰,例如检测VOCs的PID检测仪若附近存在高浓度酒精蒸汽,可能因相似电离特性导致误读;再者是采样问题,若采样泵流量不足(如滤膜法粉尘仪流量<2L/min)、采样管堵塞(常见于长距离采样),会导致实际进入传感器的待测气体减少,读数偏低。

 


 
  ​​第三步:聚焦仪器内部关键部件​​
 
  若外部因素正常,则需检查仪器核心组件。传感器是“读数不准”的较常见故障点——电化学传感器长期使用后,电解液可能干涸或电极老化(如检测一氧化碳的传感器使用超2年后灵敏度下降约30%);光学类检测仪的光源(如LED或激光)强度衰减、透镜污染(粉尘附着导致透光率降低)也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此外,电路板的信号放大模块故障(如运放芯片虚焊)、软件校准参数丢失(如出厂校准数据被误删)同样可能导致数值偏差。
 
  ​​第四步:验证与修复​​
 
  完成上述排查后,可通过标准气体验证——用已知浓度的标气(如50ppm的苯标气)输入仪器,对比显示值与标称值的偏差。若偏差在±5%以内属正常,超过则需针对性处理:传感器老化需更换;光学元件污染用专用清洁剂擦拭;电路故障需返厂检修或更换模块。较后,重新进行零点与量程校准,确保仪器恢复精准监测能力。
 
  职业卫生检测仪的“读数不准”往往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需从环境、操作到部件逐层剖析。只有建立“现象-逻辑-验证”的系统排查思维,才能快速定位问题,守护劳动者的健康底线。
扫码关注

传真:0512-67680132

邮箱:18151076640@163.com

地址:苏州市金枫路216号东创科技园D幢

版权所有©2025 申贝科学仪器(苏州)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85033号-4     sitemap.xml     管理登陆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