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氡监测仪的核心原理是通过专用探测器捕捉氡气及其衰变子体的辐射信号,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最终实现对氡浓度的实时或周期性监测,用途则聚焦于保障公众在公共场所的辐射安全。公共场所氡监测仪主要基于 “放射性探测技术”,常见技术路线有两种,核心都是捕捉氡的辐射特性。
- 电离室法:氡气会释放 α 粒子,监测仪内置的电离室可让 α 粒子使空气电离,产生微弱电流。电流强度与氡浓度正相关,仪器通过放大和分析电流信号,直接计算出氡浓度(单位:Bq/m³)。这种方法响应快、稳定性强,适合实时连续监测,比如商场、地铁站的在线监测设备多采用此原理。
- 固体径迹法:利用特制的固体探测器(如 CR-39 塑料片),氡衰变产生的 α 粒子撞击探测器时会留下 “径迹”。监测仪按设定周期(通常 1-3 个月)读取径迹数量,再结合暴露时间、探测器面积等参数,换算出这段时间的平均氡浓度。该方法成本低、无需持续供电,适合学校、办公楼等场所的长期周期性监测。
- 公共场所辐射安全预警:商场、酒店、学校、地铁站等人员密集场所,若建筑材料(如花岗岩、水泥)或地基土壤释放氡气,易造成室内积累。监测仪可实时或定期监测浓度,当数值超过国家标准(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400Bq/m³)时,及时触发预警,避免公众长期暴露于高氡环境(长期高氡暴露可能增加肺癌风险)。
- 建筑与装修材料筛查:新装修或新建的公共场所,可通过监测仪检测不同区域的氡浓度,判断是否因使用特定建材(如天然石材)或地基设计不当导致氡超标,为后续整改(如更换材料、加装通风系统)提供依据。
- 环境治理效果验证:若公共场所曾出现氡超标并采取整改措施(如安装氡排风装置、优化通风),监测仪可跟踪监测整改后的浓度变化,验证治理是否有效,确保环境安全达标后再投入使用。